寬恕自己,我們都是人類



原文出處 -
書名:瑜珈生活禪
作者:Janet Lau口述   吳慧芬筆錄

從小,父母、祖父母和老師便教我們要守規矩,不然我們便要受罰,或者被冷待。正因為想被愛和被認同是人類共有的渴望,我們理所當然地按照師長的期望努力做好,以獲得他們的愛和讚賞。長大後,為了獲得家人、朋輩的接納,我們努力改進自己的不善之處,這時,我們已不需要由父母、師長提醒,但我們反而變成對自己最嚴厲的評判,甚至把這個苛刻挑剔的判官角色演繹得青出於藍 ! 久而久之,我們變得愛挑剔,習慣了在雞蛋裡挑骨頭,停不了地批判。

對於任何一個角色 ( 一個好人 / 母親 /父親 /老師 / 兒女等),我們內心自有一個完全典範,並訂下一套準則去量度是否達到標準(雖然這是純個人定義,並不代表真相)。很多時候,我們要求自己達到各種不可能的標準 -  盡可能多下一點功夫,寧可睡少一點,母親要全天候照顧孩子(母親就是要為子女犧牲一切)、妻子必須聽話、男人就是要堅毅不屈、丈夫應該工作支持家庭生計等,例子不勝枚舉。當然,文化不同,準則亦各異,但無可否認,我們對自己做的每件事,內心早已有個準則,而那準則好像是驢子面前的紅蘿蔔,是永遠達不到的目標……

因為這些標準,我們將自己扭曲成各種形狀,符合它們以便獲得接納,代價卻是更多的壓力、沮喪、憤怒、抑鬱或絕望。這些感受愈多愈深,我們卻將自己迫的更緊( 因為我們的標準不許自己有這些負面情緒,因為它們被視為「不好的」「失敗的」)。我們忘記了自己擁有天賦獨有的特性,就像每個指紋,每片雪花都是不一樣的。有人說:「沒有人比你更像你。」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當的東西,何況是人?

最近我想聘用助理協助安排日常教學事宜。對於要找一個怎樣的人,我心中有一定想法,怎樣的性格、跟我相近的處事手法、學識和興趣等。然後我發現根本不可能找到與我一樣的人 !我並不是說自己比別人優勝,只是如果你跑到待上找找,你不會發現相同的兩個人,因為不管你是否注意到,每個人都是獨特的。

身為人類,避開不稅、延續快樂就是我們的天性,這種想法並沒有錯,但是我們的無知( 忘了我們是獨一無二、忘了我們息息相關而無分彼此),會讓自己掉落貪婪和憎恨的死胡同裡。被憤怒、嫉妒、貪婪或執著主宰的我們並不是犯下大錯,只是說明這是我們一直無覺知的運作模式而己。其實習氣亦不僅僅屬於個人的,也屬於集體的意識。舉例來說,在理財方面,中國中傾向傳統保守,美國人則隨性而崇尚及時行樂。視乎情況而定,這些特質難以界定是好或不好。生為中國人,從小被教導要儲蓄以備將來不時之需,由於父母和身邊的人都這樣做,我們也繼承了這種集體的觀點。

當察覺自己滿心憤怒、嫉妒或貪婪時,我們往往責備自己這是「 不對」的行為(因為我們常將現況與理想的心情做比較),但是,這些不美善種子本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習氣,生氣並不是錯,它只是人性的表現。

開始瑜珈和冥想練習後,我們對自己的反應和行為愈加注意,便更易察知自己的不善。最初不善習氣比正念種子強大很多,儘管加倍努力,我們的瑜珈和冥想練習進展仍然緩慢,然而如前所述,這並不是失敗,只是一種經驗過程,說明目前慣性能量仍然處於強勢而已。可喜的是,看出這種狀況便足以強化正念。

感到自己「失敗」時,深呼吸數次,嘗試對於自己剛剛注意到這人性的一面報以會心微笑。某程度上,我們健忘又懶惰,其實人類生來就是如此。然而,持續練習,讓我們慢慢學會原諒人性,繼續往前走。太介懷失敗,人生便會變得困難重重。靈性修行的重點並不是要變成超人 ( 不管發生任何事我們仍高高興興),而且情緒波動乃人之常情 ( 生活中有各種因素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思維),但是,修練會幫我們擺脫舊有習氣,讓我們選擇回應的方式,而不像以前一般作出無意識的盲目反擊。

我曾經為了靈性修練沒有「進步」而感到懊惱非常,我知道自己悲觀的想法仍然揮之不去。每當我責備自己沒有做到最好,心裡就愈加壓抑。漸漸地,我發現這些感覺只是人性的一部份,便能坦然接納自己,感覺如釋重負,不再事事追求完美。有趣的是,放棄強迫自己之後,意志消沉的想法慢慢離我遠去,取而代之的是寧靜和平安的感覺。客觀地審視現況,你會發現睡眠不足時容易情緒激動、病痛纏身會令我們失去對所有事情的興趣;只要我們身體安好、心情輕鬆,會較快樂也更包容。這些,就是人類身體的本能反應。

下一次當你情緒低落、感覺沮喪,意識到這是人之常情,不妨給自己一個微笑,確認你是一個活生生的人,或許能幫你從挫敗感中振作起來,重燃希望。只要肯定了自己已盡力而為,就別再為此自責。不如好好利用這股能量去思考日後遇上類似情況,如何能更加醒覺、妥善應對。保持輕鬆心情、寬容和善解人意,有利於培養正念。

留言